绥芬河市绥芬河镇文明村镇建设经验材料
近年来,绥芬河镇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动力,与中心工作同部署、同发展,实施“四大工程”深化拓展文明村镇建设,不断在移风易俗、文明实践、文化惠民、产业振兴方面取得新成效。
实施“文化惠民”工程筑牢精神根基。始终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,由党委班子成员牵头抓总,建立镇中心书屋和前进村、绥东村两个农家书屋试点,设置图书明细登记簿、图书借阅登记簿、图书需求登记簿等,并按照统一式样印发《借书证》500余个。截至目前,农家书屋现已配备书柜5组、图书4000余册,报纸3种,期刊22种,切实改善农村文化环境,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及文明程度。同时,绥芬河镇在建立镇级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,全镇11个社区、2个村均已设立舞蹈室、电子阅览室、棋牌室、乒乓球室等活动场所,在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,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,先后成立了曳步舞和威风锣鼓队、“口岸之声合唱团”“彩带舞龙”等表演队伍,年初以来,开展文化活动60余场。
实施“移风易俗”工程培育试点村镇。在打造乡风文明试点村镇过程中,注重发挥移风易俗示范作用,与所辖2个行政村签订《村干部践行移风易俗承诺书》,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各村年度考核重要指标,抽调镇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宣传发动、综合治理、督导考核工作小组,及时掌握和公开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,制发《绥芬河镇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》《绥芬河镇移风易俗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奖惩办法》等文件。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,采用多种宣传手段,倡导婚育新风和厚养薄葬理念,所辖前进村、绥东村均已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,推动移风易俗改革,破除封建迷信,使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婚葬事宜有了承办者和监督者。同时,发挥镇包村干部的作用,指导所驻村健全《村规民约》《红白理事会工作章程》《禁毒禁赌会工作章程》等配套制度和措施,进一步规范广大干部群众日常行为,将移风易俗、婚葬改革写进村规民约,引导村民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培育文明新风,自觉抵制低俗之风。
实施“文明实践”工程共建文明城市。以“十百千万”志愿服务活动为引领,不断深化所辖绥东村和前进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轴心作用,盘活30余家驻跨区共建单位阵地资源,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。完善志愿者协会相关制度章程,建立志愿者服务项目库,推行以“村民点单、镇村下单、志愿者接单、民众评单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四单制”服务模式,有效对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。年初以来,组织开展“美丽乡村大舞台绥芬河市农民艺术节专场演出”和“弘扬中华美德、感受母爱亲情,她最美文艺汇演”等文明实践活动30余次,切实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活力,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。
实施“产业振兴”工程厚植发展潜力。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及时调整闲置的房产用途,绥芬河镇以网络经济为载体建立网络直播基地,有效解决村属固定资产功能单一问题,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。绥东村对上争取抵边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资金120万元,大力发展花卉类特色农业,创建花卉品牌,做成现代化新型“小”农业,并依托花卉基地,拓展旅游农业项目向高精尖农业发展。前进村木业园区谋划项目建设,1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落户园区,促进园区内企业由零散布局向集群方向发展,形成聚集木材收购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。2021年,绥芬河镇前进村村集体收入260万元,同比实现增收150%,绥东村获得牡丹江地区“十佳奋进村”荣誉称号。